家有老人,地滑这个"隐形杀手"可不容小觑
前阵子去老同学家做客,刚进门就听见"哎哟"一声,把他家老爷子摔了个结实。老爷子躺在地上哼哼唧唧,我们几个手忙脚乱地扶起来,后背都渗出一层冷汗。事后检查,罪魁祸首就是玄关那块湿滑的瓷砖——谁能想到平平常常的地面,竟藏着这么大的安全隐患。
说真的,咱们平时对防滑这事儿太不上心了。直到家里老人摔出个骨折,或是自己摔得七荤八素才追悔莫及。我家装修那会儿就吃过亏,光顾着挑漂亮的花纹,完全没考虑防滑系数。后来老妈在厨房滑倒扭伤脚踝,躺了半个月才好利索。现在想起来还后怕,万一摔着腰或者头,那后果简直不敢想。
你可能不知道,看似平整的地面其实暗藏玄机。就拿常见的瓷砖来说,有些釉面砖沾了水简直比溜冰场还滑。我家以前的卫生间就是典型反面教材——每次洗完澡都得跟踩梅花桩似的踮着脚走。后来换了款哑光防滑砖,表面摸着有点磨砂感,就算泼上洗洁精都不打滑。不过要提醒各位,别被商家忽悠买了假防滑砖,有个简单的测试方法:往砖上倒点水,用脚蹭蹭看,要是感觉涩涩的才算靠谱。
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防滑垫这个"神器"。之前总觉得这东西土气,现在真香了!给爸妈浴室铺了带吸盘的防滑垫,他们刚开始还嫌多余,后来有天老爸肥皂掉地上,光脚去捡时愣是站得稳稳的,这才服气。挑防滑垫也有讲究,我家买过款超便宜的,结果洗两次就卷边,反而更危险。后来换了带镂空排水设计的,既防滑又不会积水发霉。
木地板也没想象中安全。亲戚家装的实木地板,有次阿姨端着热汤滑出去两米远,汤洒了事小,尾椎骨裂了可遭了大罪。现在市面有种防滑木蜡油挺管用,涂完后地板会稍微发涩,但走起来特别踏实。要是家里铺了强化复合地板,可以在经常走动的地方铺条防滑毯,既美观又实用。
厨房可是重灾区,油污水渍混在一起,摔跤概率直接翻倍。我家在灶台和水槽前放了硅胶防滑垫,虽然要经常清洗有点麻烦,但总比摔进医院强。有回去朋友家吃饭,看见他厨房贴了防滑条,就是那种透明的带颗粒的胶条,贴着完全不突兀,关键时候真能救命。特别建议在冰箱附近也贴几条,毕竟拿东西时最容易分心。
说到老人房,防滑更要讲究策略。我家把爸妈卧室的毛绒地毯全撤了,换成了防滑底的短绒毯。之前老爷子被地毯边绊过一跤,吓得我们赶紧把家里所有地毯边都用双面胶固定住。床头到卫生间的过道上贴了夜光防滑条,起夜时不用开灯也能看清路。这些小改动花钱不多,但特别管用。
阳台和入户花园更是防滑盲区。去年暴雨天,邻居阿姨在湿滑的防腐木地板上摔骨折,住院花了三万多。现在市面上有种防滑涂料,刷在户外地面上会形成细密颗粒,雨天也不怕打滑。如果嫌工程量大,至少要在台阶边缘贴上防滑条,我见有个小区物业做得特贴心,连斜坡处都涂了防滑层。
可能有人觉得,家里没老人就不用操心这些?那你可错了。上周我闺蜜穿新买的拖鞋在自家客厅表演了个"一字马",现在朋友圈还笑她是"地板舞者"。其实很多意外都发生在自以为最熟悉的环境里。特别是刚拖完地的时候,看着锃亮的地板心里美滋滋,殊不知危险系数正蹭蹭往上涨。
说到底,防滑这事儿讲究未雨绸缪。与其等摔伤了再补救,不如提前做好防护。当然啦,也不是说要搞得家里跟攀岩馆似的全是防滑颗粒,关键是把高危区域重点布防。像我就在玄关放了吸水地垫,厨房铺了防滑垫,浴室换了防滑砖,其他区域保持干燥基本就够用了。
最后啰嗦一句,防滑措施要定期检查更新。防滑垫用久了会老化,地砖防滑层也会磨损。我家现在每季度都要做次"防滑体检",该换的换,该补的补。毕竟安全这事,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。你说是不是?